欢迎来到统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指标解释 > 正文

县域经济总体向好 进位赶超仍需努力——2017年伊春市县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1-05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各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主动作为、稳中求进、务求实效”的工作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系列决策部署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兼顾、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全市县域(嘉荫县、铁力市)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与经济强县(市)仍有较大差距,进位赶超仍需努力。

  一、县域经济总体向好发展

  1.GDP增速明显加快。2017年嘉荫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452万元,增速由上年的-3.8%提高到3.2%;铁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8525万元,增速由上年1.2%提高到5.2%。嘉荫县和铁力市GDP增速排位由上年62位和59位,上升到52位和44位。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工业企稳回升。嘉荫县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6.1%提高到2.7%;铁力市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18.4%提高到3.3%。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2017年嘉荫县固定资产投资62000万元,增速由上年的-53.4%提高到45.8%;铁力市实固定资产投资256250万元,增速由上年13.6%提高到15.3%。嘉荫县和铁力市投资增速排位由上年第63位和第18位,上升到第2位和第8位。

  3.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嘉荫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022万元,同比增长10.9%;铁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574万元,同比增长9.4%。

  4.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嘉荫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5万元,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3万元,增长7.5%;铁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1万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5万元,增长8.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5.社会事业有所进步。经济的稳步提升,给社会事业带来明显进步。2017年嘉荫县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124.9张,比上年增加47.1张;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65.52人,比上年增加31.12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重55.9%,比上年提高19.5%。铁力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75.7张,比上年增加15.6张;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5.58人,比上年增加6.78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重22.4%,比上年提高10.1%,两县(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均达到100%,医疗、社保、教育事业有所提升。

  二、县域经济排名情况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2017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全省63个县(市)综合实力评比中,嘉荫县排名位居40位,与2016年相比下降6个位次;铁力市排名位居49位,与2016年相比上升8个位次。  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9个细项指标中,嘉荫县有15项指标位次下滑,铁力市有16项指标位次下滑。

  三、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在涉及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中,嘉荫县和铁力市其中GDP总量(嘉荫县58位、铁力市35位)、GDP增速(嘉荫县52位、铁力市4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嘉荫县57位、铁力市34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嘉荫县61位、铁力市48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嘉荫县46位、铁力市44位)等指标排名均靠后,处于中下游水平,与经济强县(市)差距较大。

  2.农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优。在县域经济指标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0%和48.3%,在全省63个县中位列的52位和54位,农业在经济结构的比重达到或超过GDP的半数,二、三产业欠发达,产业融合度不够,产业结构欠佳。

  3.城镇化进程放缓。县域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2017年嘉荫县城镇化率为30.9%,较上年降低个百分点,铁力市城镇化率56.2%,较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4.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嘉荫县和铁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35万元和20801万元,在全省63个县中位列的39位和48位,居民收入不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88%和4.2%,位列27和54位,就业形势需进一步改善。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位赶超的几点建议

  1.激活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经营主体,推动组织多样化,基地规模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涉农网商,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地,立足加工转化,推动企业龙头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粮食、畜禽、药材等农业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生态化,基地景区化。致力产业转型,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打破传统产业界限,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支柱,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2.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费市场,不断提升中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力及人口集聚力。

  3.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一是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劳动报酬的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