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发展路 攻坚克难铸辉煌——伊春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0-22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人民在伊春市委市政府带领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不断探索适合伊春林区的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四十年的不平凡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推进,伊春逐步开辟了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综合实力极大提升。40年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多元化产业形成期。改革开放初期,伊春经济逐步陷入了林木资源危机、林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1979年经济增速仅为1.2%,九十年代初经济连续两年下降,1990年、1991年GDP分别下降9.4%和0.7%,1978年—2002年十三年间GDP增长58.8%,年均增长3.6%。面对经济围困现状,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综合立体开发”发展战略,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地方工业的决定,对全市的林产工业进行调整,按计划对不能投入生产的企业进行整顿,使木材精深加工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效益明显好转。自此,打破了单一木材生产、单一林业经济、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旧模式,开启了持续、稳定发展之路。1992年—2002年十年间GDP增长1.4倍,年均增长9.3%。
保护过渡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林区的职能和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保护生态的功能日益凸现。同时,由于可采林木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放缓,1998年GDP增长8.1%,比1999年回落2.2个百分点。面对资源枯竭、经济下滑的现状,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实施严管资源,主动调减木材产量,停伐红松,强化对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大力培育后备资源,积极探索发展脱木产业,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畜牧、北药开发等接续替代产业,探索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跃上百亿元大关,实现101.4亿元,增速重回10.3%。2004年—2013年十年间,伊春经济年均增长11.5%。
转型发展期。进入2014年,伊春林区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木材主伐生产全面停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列上了重要的发展日程,自此伊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启了林区第三次创业的艰难历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调研考察,首站来到了伊春,他走企业、入农户、看山林、议发展,为林区经济把脉问诊,提出了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诠释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旨,为推进伊春林区经济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伊春经济发展逐步走出谷底,由2014年下降9.4%上升至2017年的增长6.3%。
二、四十年成就斐然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伊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40年来,伊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发展。1978年—2017年,伊春生产总值从6亿元增长至26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3倍,年均增长6.5%。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2倍、21.6倍,年均分别增长8.6%、8.1%。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伊春人均GDP仅为 510元,2017年增长至22819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倍,年均增长6.1%。
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伊春财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40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6.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从0.7万元增长至9.3亿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6.7%。
(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由单一注重总量增加逐步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初期,伊春经济结构为60.9:21.3:17.8,呈“一二三”的产业格局,经过40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为41.1:20.8:38.1,呈“一三二”的产业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3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伊春国营和个体所有制商业增长较快,非国有经济销售规模扩大,市场主体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零售业态已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为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多业态并存格局。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2亿元,比1978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9.8%。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6%,比1978年提高4.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电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伊春经济的新增长点。2017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9%,比1995年提高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1978年增长20.3倍,年均增长8%。
(三)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40年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从1978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45.3亿元。粮食总产量从9万吨增加到70.7万吨,增长6.9倍。201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4.8万千瓦,是1978年的10.1倍。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增加到13725元,增长102倍。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积极落实棚户区改造政策,极大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昔日规划无序、道路狭窄不平、基础设施落后、房屋矮小陈旧的景象已成为过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9.9亿元,年均增长15.1%。投资项目从简单购买设备、扩建厂房到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集聚区等。4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6亿元。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飞机场建成通航,2011年伊绥高速公路胜利通车,标志着伊春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运输能力大大增强。2017年公路货运量558万吨,是1978年的2.3倍;客运量674万人,是1978年的7倍。航空客运量13.5万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供三治”加快建设,供水、供热、供气普及率分别达88%、82%和85%。通信网络建设飞速发展。201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5.8万门,光缆线路长461.1公里。固定电话用户11.1万户,移动电话99.6万人,互联网用户85.1万户,其中手机上网62.9万户,固定互联网22.2万户。
(五)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取得实效。改革开放以来,伊春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在营造科技进步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3.7%。城市品牌效应增强。2011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成功,荣获全国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卫生城市,开创了资源型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卫的先河。2017年摘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13年、2017年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卫生城、文明城和平安城三大金字招牌的地级市,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2017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05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5%。学生每百人拥有专职教师初级中学为12.4名,小学为12.9名,分别比1978年增加6.5人和8.7人。2017年末,拥有幼儿园88所,比1978年增加5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比1978年提高4.1个百分点。科技事业长足发展。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企业26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9个,其中三甲医院一所,二甲医院一所。每万人拥有医生19.5人,比1978年增加10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伊春坚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伊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作用。201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7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41万册,比1979年增加33.5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7%。群众体育长足发展。2017年,群众体育工作全省评比名列第一。
(六)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伊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发展中富民,自主强化了以杜绝超限额采伐为重点的森林资源管理,积极采取了以停伐为核心的系统化保护红松、认领红松举措,一开先河地稳妥推进了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加快了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1998年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木材产量逐步调减,2011年停止主伐100万立方米,2014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截止2017年末,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7.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32166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5566万立方米,增长21.4%。其中天然林28784万立方米,增加2474万立方米,增长9.4%;人工林3381万立方米,增加3091万立方米,增长10.7倍。实现了森林资源年净增500万立方米的良性循环。2017年伊春林管局森林覆被率87.4%,比1978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伊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确保伊春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民收支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750元增加到2017年的23676元,增长30.6倍,年均增长11.4%。人均储蓄从27.7元增加到39892元,增长1439倍。衣食住行全面改善。穿,从保暖到美丽时尚;食,从温饱到营养健康,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5%下降至2017年的32.8%;住,从低矮平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环境极大改善。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行快捷便利,1978年全市载客汽车只有几十辆,2017年末达5.9万辆。通信快捷便利,发生质的飞跃,由昔日书信、电报到如今的移动电话、网络科技,极大的方便了人们沟通交流。2017年末,固话普及率19.2部/百人,移动电话拥有率85.9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22.2万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参保全面推进。2017年,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5.8万人,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加11.7万人、76.5万人,分别增长12.倍和8.2倍。截止2017年末,全市有12.6万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2001年增加6.1万人,增长1.1倍。
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四十年的拼搏努力,谱写了伊春林区发展新华章。今天,在新的发展起点,伊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快经济转型,突出提质增效,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主抓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把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健康幸福新伊春建设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