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统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数据 > 正文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统计局 时间:2022-10-11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一、深化政策沟通,广泛国际共识不断凝聚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先导与重要保障。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

  

  (一)战略合作对接持续扩容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同时,我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形成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政策合力。在区域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或合作倡议有效对接,达成促进互联互通、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共识。

  

  (二)高峰论坛沟通卓有成效

  

  经过夯基垒台、立梁架柱,共建“一带一路”各种体制机制建设逐渐成形。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我国着力打造共商国际化平台与载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和2019年,我国先后成功主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高峰论坛期间,29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形成5大类279项具体务实成果。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全部按计划进度落实完成,其中部分成果转入常态化工作,将持续予以推进。第二届高峰论坛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取得更丰硕成果,并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

  

  二、加强设施联通,互通互联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8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

  

  (一)经济走廊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六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和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重要框架,包括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8年多来,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亮点纷呈,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畅通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经过亚欧大陆中东部地区,不仅将充满经济活力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联系在一起,更畅通了连接波斯湾、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合作通道。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亚洲东南部这一全球人口最稠密地区,连接沿线主要城市和人口、产业集聚区。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建设起步早进展快,第一阶段的22个优先项目已基本完成。根据巴基斯坦计划委员会不完全统计,中巴经济走廊第一阶段早期收获项目已创造约3.8万个工作岗位,75%以上为当地就业,其中能源项目吸纳1.6万名巴方工人和工程师就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约1.3万个工作岗位。自2021年起,中巴经济走廊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的建设,双方合作的项目寻求多领域、多方向布局。

  

  (二)基础设施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要架构,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铁路方面,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雅万高铁、中泰铁路建造稳步推进。公路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1]顺利完工并移交通车,中俄黑河大桥建设竣工。航空方面,国际民航运输航线网络不断拓展,截至2021年末,我国与100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其中5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与东盟、欧盟签订区域性航空运输协定。

  

  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互惠互联的有效载体,中欧班列连通中欧物流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截至2022年1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运送货物超455万标箱,货值达2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2016年统一品牌以来,通过陆续实施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口岸站扩能改造工程,启动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枢纽节点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中欧班列的口岸和通道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运输货物品类扩大到汽车配件及整车、化工、机电、粮食等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提高到8%。

  

  三、提升贸易畅通,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拓展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着力点,是推动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8年多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贸易方式不断创新,贸易畅通迈上新台阶。

  

  (一)国际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已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辐射“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建设,我国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7个自贸协定,与欧盟、新加坡等31个经济体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2013—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由6.5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高于同期整体货物贸易年均增速;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由25%提升至29.7%。

  

  此外,“丝路电商”成为拓展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和新引擎。截至2020年末,我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政策沟通、规划对接、产业促进、地方合作、能力建设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着力培育贸易投资新增长点。

  

  (二)双向投资实现互惠共赢

  

  在合作机制的扎实推进下,双向投资及合作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3—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沿线国家在华投资设立企业3.2万家,实际累计投资712亿美元;我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累计约1.1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286亿美元,涵盖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

  

  (三)合作园区建设蓬勃发展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合作工业园区项目稳步推进,成为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一大批园区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发展,如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中柬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在承接中外企业合作、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截至2021年末,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

  

  四、扩大资金融通,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一)金融机构协同能力逐步增强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29个国家财政部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其宗旨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推动沿线国家、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化宏观经济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共同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发展伙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多边金融合作支撑作用显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相继成立,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截至2021年10月,亚投行的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4个,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截至2021年末,亚投行已批准158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达319.7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投行成立专项应急基金,用于支持成员国的紧急公共卫生资金需求,惠及越南、格鲁吉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19个国家,应急基金由初始额度的100亿美元追加至130亿美元。截至2020年末,丝路基金签约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各类项目49个,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70%的签约资金运用于电力电站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航运、高端制造业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五、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往来不断深入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和关键。近年来,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创新和抗疫等方面合作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不断巩固。

  

  (一)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一带一路”为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创造条件。倡议提出后,我国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重点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强化务实合作,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民心相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计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时,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品牌化趋势明显,不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继续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二)科技创新合作亮点纷呈

  

  自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创新之路建设。截至2021年末,我国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

  

  (三)民生援助项目稳步推进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平台,我国大力援助沿线国家治穷减贫,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涵盖减贫、农业等多个领域。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获得国际社会公认,与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抗疫援助,引领抗疫国际合作。2020年,我国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遣37个医疗专家组。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过携手抗击疫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情谊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仍面临重要机遇。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

  

  [1]指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和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哈维连至塔科特段)。

  

  [2]数据来源为商务部。

  

  [3]简称亚投行。

  


原文链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