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统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指标解释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0-22

  四十年锐意改革,四十年励精图治,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辉煌成就。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引领,积极主动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锐意改革、大胆实践、砥砺奋进,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破桎梏,砥砺四十年奋进历程

  伟大的探索来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抉择来自伟大的气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在此轮激荡涌起的改革大潮中,我市顺应改革浪潮,抢抓机遇、积极探索、破冰前行、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跨越时期。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征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破冰顺应改革,经济社会发展调整起步阶段(1978年-198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之初的前三年,是我市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三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调整起步阶段,呈恢复性平稳增长。截止1980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三年年均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505元增加到576元,三年年均增长5.4%。

  (二)跨越温饱底线,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增长阶段(1981年-1992年)。进入“六五”时期,改革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虽在“七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遭遇通货膨胀、瓶颈制约、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短时期内出现过波动,但“八五”时期我市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经济社会发展由恢复性平稳增长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成功跨越温饱底线。199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92.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06.3美元),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跨越温饱底线,地区生产总值提前9年实现“翻两番”的世纪目标。

  (三)实现总体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增长阶段(1993年-2012年)。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式开启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外向型经济从全面引进向增强集聚效益转变,发展目标由注重经济指标向注重综合指标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继于2001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分别突破1千亿元、2千亿元、3千亿元、4千亿元大关,国民经济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期间还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战胜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81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538.8元、9468.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39.4%,实现总体小康。

  (四)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迈进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301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9819.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分标准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开启高质量发展时代新征程。

  二、结硕果,铸就四十年辉煌成就

  伟大的实践见证伟大的成就,伟大的改革铸就时代的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时期,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继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最具竞争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等荣誉称号,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成就:

  成就之一: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经济较快稳定增长、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的40年,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的40年,也是我市实现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实现整体跨越的40年。一是经济较快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态势。40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2个、1.2个百分点,特别是1993-2012年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年均增长12.7%)的高速增长。进入“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规划初期(2013-2017年),宏观经济面临新形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档、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增幅回落至年均增长7.4%。二是经济总量不断跨越。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规模呈现持续扩张态势。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9.3亿元,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百亿元,1995年过5百亿元,2001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6年分别跨过1千亿元、2千亿元、3千亿元、4千亿元、5千亿元、6千亿元台阶。201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5.0亿元,是1978年的161.7倍(按现价计算,下同),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三是人均GDP规模成倍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成倍增加。40年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505元提升至2017年的66301元,是1978年的131.3倍,年均增长10.1%。四是财政实力实现跨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可靠保证。197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7.2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达到368.1亿元,是1978年的51.1倍,年均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3.1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958.5亿元,是1978年的309.2倍,年均增长15.8%。

  成就之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对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效率变革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40年,是我市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的40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及韧性不断增强的40年。一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40年间,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4.9∶51.3∶23.8调整为2017年的10.8:28.7:60.5,与1978年相比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14.1个、22.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36.7个百分点。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82.7:2.5∶12.7∶2.1调整为2017年的59.2∶2.7∶33.5∶1.6。服务经济主导型特征明显,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5%,高于1978年36.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0%。二是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40年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5.0%的增速,特别是2000年以来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金银珠宝、石油及制品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2015年以来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60%以上。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由1999年68.3%增加到2017年的82.0%。2017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8.7%、9.7%。三是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国有、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1978年公有经济占95.8%,非公有仅为4.2%。进入90年代以后,我市各种类型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7年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3.9万户,个体工商户46.7万户,分别是1990年的298.9倍、10.9倍,年均增长23.5%、9.3%。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2%,比1978年提高50.1个百分点。四是分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始终把多手段调收作为富民之策,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710元提高到2017年67542元,是1978年的95.1倍,年均增长12.4%。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5%,比1992年下降25.6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12.9%,财产净收入占8.1%,转移净收入占23.6%,分别比1992年提高11.7个、7.7个、6.3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26.2%,财产净收入占4.2%,转移净收入占12.1%,分别比1990年提高11.4个、0.5个、9.9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57.5%,下降21.9个百分点。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全市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去产能取得新进展,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水泥熟料、水泥产量分别下降20.7%、12.3%,原煤产量下降28.1%。去库存取得新成绩,2017年全市38个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占全部行业42.1%;商品房销售面积124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7%,高于上年0.6个百分点。降成本取得新成效,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下降1.4%。补短板有新作为,2017年全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亿元,完成4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3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0.98%,较上年减少0.22个百分点。

  成就之三:产业协同加快推进,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40年,是我市生产供给能力大力增强的40年,也是我市三次产业协同推进、竞相发展的40年。一是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9%,比1978年提高48.1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现代农业园区53个,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82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270.7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042个,绿色食品标识556个,有机食品标识19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9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51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家,国家及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0%。二是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展。201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较快增长,国家“三新”统计的10种产品中我市有石墨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4种产品,其中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达到2.9亿块、102套。三是服务业保持迅速增长。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5亿元,是1978年的409.1倍,年均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年的50.0%提高到2017年的76.0%。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17.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18.3亿元,年均增长12.4%;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90亿元的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5.4亿元,年均增长19.4%。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2017年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4%。

  成就之四:城市建设跨越发展,冰城魅力逐步彰显。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是我市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的40年,也是我市城市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的40年。一是空间格局更加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用城市化的办法促进城乡发展,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有力有序推进空间结构优化,实施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1996年松哈合并,由7区5县(市)增加到7区12县(市),2004年设立松北区,呼兰整建制撤县改区,太平区与老道外合并成新道外区;2006年动力与香坊合并新香坊,阿城撤市并区;2014年双城撤市改区;2015年哈尔滨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并全面启动规划建设。目前北国水城、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哈东新城等建设功能加快完善,哈西新区、群力新区呈现现代化城市中心形象,哈尔滨新区挂牌办公,大哈尔滨城镇体系初步显现。2017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840.7亿元,是1978年的764.2倍,年均增长18.6%。二是基础设施突飞猛进。路桥建设实现突破,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西桥等跨江桥梁建成通车,哈阿快速干道、哈五路、哈双北路、东巨路等出城口道路相继打通,绕城高速公路全线建成,中山路、机场路、文昌高架桥、征仪跨线桥等交通干道贯通城区,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顺利通车,哈西客站开通运营。枢纽功能更加凸显,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6万公里,完成货物运输总量8711.7万吨,旅客运输总量11921.9万人次。开通航线244条,太平国际机场进出港旅客1881.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12.1万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33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2.8倍;自来水普及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松花江干流III类水质断面比例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0%,机械化清扫率85.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4.0%(270天),建成区绿化面积1478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3.6%、46.0%;公园个数从1978年的6个增加到7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80年的2.7平方米增加到10.2平方米。四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全市共有编码公交线路292条,公交运营车辆7519辆,是1978年的11.7倍,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5689.8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9标台,新增、更新1555标台。2017年全市出租车达18193辆,是1978年的233.2倍,客运量达到5.7亿人次。地铁营运线路长度21.8公里,客运量0.77亿人次。全市集中供热面积27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95.0%,供气管道总长度4234.7公里,天然气用户192.4万户。

  成就之五:市场经济繁荣活跃,商品服务充裕巨变。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商品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的40年,是我市新商品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动能充满生机的40年,也是我市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活力渐强的40年。一是市场主体明显增多。2017年末,我市各类法人单位11.6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8.4万个。201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9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90个,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840个,资质内建筑业企业995个,房地产开发企业802个,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459个。二是商品市场发展壮大。全市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品种明显增多,新的商业形态不断涌现,从以国营商业为主,逐步发展为多种经济成分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体系。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千亿元,2011年超2千亿元,2017年达到4044.8亿元,是1978年的232.5倍,年均增长15.0%。三是金融市场发展活跃。截至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512.6亿元,是1980年的405.9倍,年均增长17.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968.3亿元,是1980年的318.5倍,年均增长16.9%。2017年,全市境内外拥有上市公司32家,证券经营机构(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84家,代理有价证券交易额20701.8亿元;股票交易成交额10203.1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80.5亿元,是1980年的6058.9倍,保险赔付支出87.0亿元,是1980年的25588.2倍。四是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后,房改全面启动,到2000年初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94.3亿元,1990年仅为3.4亿元,是1990年的145.4倍,年均增长20.3%。房屋施工面积4397.4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34.8倍,年均增长14.1%。商品房销售面积1248.5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48.0倍,年均增长15.4%。

  成就之六: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40年,是我市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40年,也是我市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40年。一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3.5亿美元,是1987年的27.2倍,年均增长11.6%。其中出口总额从0.9亿美元增加到14.5亿美元;进口总额从0.3亿美元增加到19.1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农副、轻纺产品为主的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利用外资规模成倍扩大。201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4.4亿美元,是2000年的16.4倍,年均增长17.9%;实际使用内资到位资金1834.9亿元,是2004年的18.2倍,年均增长25.0%。三是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从2000年的919.5万人次猛增至2017年的7712.8万人次,是2000年的8.4倍。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4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77.5亿元,是2000年的26.2倍,年均增长21.2%。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两个超千亿元产业之一,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四是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贸易作为我市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桥梁,对我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我市已与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随着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市全方位构筑对俄罗斯、欧洲、东南亚和北美的大开放新格局,特别是中俄博览会、农博会等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我市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成就之七: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实现跨越。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居民收入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40年,是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40年,也是我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40年。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就业人数由1978年末231.8万人增加到2017年末505.5万人,比1978年增加273.7万人,年均增加7.0万人,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区间,201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低于控制线0.32个百分点。一系列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职工工资稳步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7542元,是1978年的95.1倍,年均增长12.4%。二是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94.5元提高到2017年的35546.0元,是1978年的120.7倍,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6.0元提高到2017年的15614.2元,是1978年的123.9倍,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加,储蓄的性质由“节俭型”转变为“储备型”。全市住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2.6亿元增加到2017年末4938.4亿元,是1978年的1899.4倍。随着政府转移支付、股息、集体分红、租金收入等走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2017年占比分别达到8.1%、4.2%,分别比1992年提升7.7个、2.2个百分点。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368.4元提高到2017年的25678.8元,是1980年69.7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85年的318.9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97.4元,是1985年的32.0倍,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4.6%下降到2017年3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7.6%下降到2017年38.0%。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末的2.2辆增加到2017年末的25.8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8.2平方米。四是社会保障逐步完善。2017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28.0万人(含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43.9万人,失业保险97.4万人,工伤保险135.3万人,生育保险90.8万人。2017年全市现有养老机构430家,床位数4.8万张,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97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7.0万人。2017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599元提高到2407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58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3780元。

  成就之八: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的40年,是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40年,也是我市以人为本、民生福祉显著增强的40年。一是科技事业蓬勃向上。2017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96.7亿元,是1989年(1.2亿元)80.6倍,年均增长16.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2%,比1989年提高0.78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1万件和1.2万件,签订技术合同2688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36.2亿元,落地转化成果379项。新创办科技型企业1371户,全市各级各类孵化器131家,其中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达到71家,在孵科技企业总数达到3541户,84项科技成果被授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250家,专利申请量2533件,发表科技论文973篇,新产品开发2398项,新产品产值37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4.3亿元。二是教育事业成效卓著。2017年全市高校、中学、小学合计1437所,在校学生总人数150.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11所提高到51所,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1.9万人增加到2017年61.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3所,在校人数4.6万人;普通中学446所,在校人数38.4万人;普通小学838所,在校人数41.1万人。2017年,全市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3.4%,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率达到100%,平均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647人,是1978年的27.0倍。2017年全市有幼儿园1352所,比1978年增加1075所,年均增加28.3所。三是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17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艺术馆)21个;博物馆79个;公共图书馆18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57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3800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2560小时;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86%,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6%。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1个、全国文化先进区3个、全国文化进单位1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市)3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文化先进区县(市)6个。四是卫生事业长足进步。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64个(不含农村卫生室),比1978年增加63所,年均增加1.6所。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心63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从1978年2.5万张增加到2017年的8.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3.13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8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3倍、2.2倍。卫生机构全年诊疗3620.7万人次,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0个、23.0人、85.9张。五是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开展国内外体育交流活动,先后举办承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国际帆板大奖赛、全国第七届冬运会、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世界花样滑冰系列赛、世界短道速滑系列赛、亚洲冰球联赛等多项品牌赛事。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摘金夺银揽铜,共获得奖牌6341枚,其中金牌2480枚,银牌2009枚,铜牌1852枚。群众体育积极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1.5万次,参加活动群众6000多万人次,常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群众突破100万人。

  三、再出发,踏上高质量发展征程

  伟大的成就来自伟大的创举,伟大的成功来自伟大的实践。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为我市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为我市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发展根本保证。四十年来,全市能够实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最大的压舱石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障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运行的发展态势,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就的取得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确保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

  (二)坚持改革开放,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发展第一动力。回顾四十年发展历程,改革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人们创新创业的活力高涨,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全面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过渡,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拓展新空间、增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三)坚持创新引领,是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是发展动力源泉。“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十年来,全市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始终把创新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后,致力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城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和资源潜力,为城市发展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对外开放提供更优化的体制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坚持转型升级,是引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转型是发展根本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是经济社会快速的根本出路。四十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部转型发展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转型发展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特别是“新时代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必须牢牢扭住转型发展这个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一之我百之、人十之我千之的精神,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

  (五)坚持生态为基,是保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遵循。生态是发展之基。四十年来,全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和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扎实开展黄标车淘汰任务专项行动,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实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硬举措”,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朝着更加和谐宜居目标不断迈进。

  (六)坚持民生为本,是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是发展最终根本。回顾我市改革开放的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始终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始终注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民的工作导向不动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措施,从多元化创业、多渠道就业、多手段调收、多层次社保等各方面着手,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百姓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各项决策也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40年峥嵘岁月,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光辉历程。四十年的艰辛努力换来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首,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前瞻,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一个锐意进取、包容开放、勇于担当的哈尔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征程;一个协调发展、加速振兴、全面繁荣的哈尔滨加入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奏响了新时代的奋进强音。我们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迈出更大的、坚实的步伐,共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