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统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指标解释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 矢志发展谱新篇 ——改革开放40年来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二)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0-22

  6.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牡丹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尤其十八大以来,牡丹江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国际现代山水森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开展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255亿元,是1978年的262倍,年均增长15.3%。

  综合交通能力显著提升。40年来,牡丹江持续建设和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尤其十八大以来,牡丹江以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为目标,推动修建“哈牡绥”快速交通干线和牡海城际等公路,进一步加快了路网建设。牡绥快速铁路已建成通车,哈牡客专快速铁路即将竣工,牡佳客专建设正在推进。全市建成了以201、301国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乡乡通客车,村村通公路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819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02公里,二级公路792公里;公路客运量1298万人、客运周转量11.1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3.4倍和9.5倍;公路货运量2823万吨、货运周转量39.9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5倍和57倍。民用航空从无到有,1985年开辟第一条航线,至2017年,民用航空航线达到20条,其中国际航线2条;航空客运量78.5万人、旅客周转量10.3亿人公里,分别是1985年的290倍和1272倍;货运周转量164.6万吨公里,是1985年的823倍。

  邮电通信迅猛发展。40年来,牡丹江坚持高起点发展邮电通信事业,积极推进邮电通信业务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拓新业务,加快邮电通信现代化步伐,推动了邮电通信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9.2亿元,是1978年的253.3倍,年均增长15.2%;邮电局所由1978年的93个增加到182个,是1978年的2倍;汽车邮路长度由1978年的982公里增加到2801公里,是1978年的2.9倍;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6万户,是1978年的52.2倍;移动电话用户269.9万户,是1995年的269.1倍;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7.9万户,是2000年的28.5倍。

  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40年来,牡丹江不断加强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尤其是近些年,牡丹江统筹推进江北老城和江南新城建设,先后建成牡丹江大桥、虹云桥、南北太平路贯通工程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十大主题公园”、“三溪一河”、江心岛等惠民项目,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一江居中、两岸同兴”的城市发展骨架基本成型。201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35平方公里拓展到67.1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9倍;城市维护建设资金4.3亿元,是1978年的69.4倍;公园19个,比1978年增加18个;铺装道路长度805公里,是1978年的4.7倍,铺装道路面积1068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7.4倍;城市桥梁达到68座,比1978年增加59座;城市路灯6万盏,是1978年的33.4倍;公交线路59条,比1978年增加44条;公共汽车运营车辆794辆,是1978年的12倍,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十三五”首批公交都市建设创建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16307万立方米,是1978年的7.3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比1978年提升36.9个百分点;用气普及率94.1%,比1987年提升81.5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859万平方米,是1986年的104.3倍。

  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40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牡丹江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变化日新月异。至2017年末,牡丹江市户籍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46.5%提高到60.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住房砖瓦化率、清洁能源使用率、村屯绿化率分别达到93.7%、98%、43.9%和37.5%;16个乡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宁安渤海镇、绥芬河阜宁镇、穆棱下城子镇进入全国特色小镇行列,温春镇成为全省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7个,宁安盘岭村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穆棱保安村、东宁夹信子村、宁安明星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宁安勤劳村、西安中兴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7.财政实力日益增强,金融保险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牡丹江财政收支实现大幅增长,金融保险得到快速发展。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牡丹江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亿元,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5.9亿元,是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7.4倍,年均增长9.7%。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民生支出逐步增加。40年来,在财政收入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7年,牡丹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6.2亿元,是1978年地方财政支出的293.9倍,年均增长15.7%,其中民生类支出24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3%。

  金融行业快速发展。40年来,金融业在牡丹江市飞速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2007年后的“金融强市”战略加速了牡丹江金融业发展的步伐,至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达到561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463.5亿元,是1978年的438.4倍,年均增长16.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45.9亿元,是1978年的93.2倍,年均增长12.3%。

  保险行业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牡丹江市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保险公司发展到31家,其中财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7家;实现各种保费收入63.5亿元,是1980年的3669倍,年均增长24.8%;全市赔付金额26.3亿元,是1980年的7503倍,年均增长27.3%。

  8.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特色旅游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牡丹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来,牡丹江以“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加大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旅游业蓬勃发展。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40年来,牡丹江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狠抓环境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增绿护绿”、“治霾卫蓝、治污净水、保护农田”等专项行动,实施以“水气山林绿”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全市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牡丹江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3%,比1978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园林绿地面积4876公顷,是1978年的22.9倍;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9天,优良率为90.1%;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氨氮去除率96.1%、二氧化硫去除率7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3%;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1.2%,年均降低4.3%。

  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40年来,牡丹江依托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湖林雪边俗特红”七大特色。近些年,牡丹江聚焦“两座金山银山”,突出“好一派北国风光”主题,强化系统化集成营销,推出森林养生、文化体育等九大主题旅游产品,春可赏花观景、夏可休闲避暑、秋可观光养生、冬可玩冰赏雪,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批会员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2017年,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旅游景区景点450多处;旅行社由1984年的1个发展到144个;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3.4亿元,是1992年的146倍,年均增长22.1%;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80.9万人次,是1992年的44.5倍,年均增长16.4%。

  9.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居民生活日益殷实

  改革开放40年来,牡丹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实现总体小康,正朝着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快速迈进。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40年来,牡丹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牡丹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并为求职者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技能培训,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全市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73.4万人增加到127万人,年均增长1.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40年来,牡丹江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十八大以来,牡丹江市积极推进社保制度改革,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成。2017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1.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4.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1万人;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450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由1997年的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5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由2006年的每人每年683元提高到3780元;全市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6亿元,比2007年增长4.1倍。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40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持续扩大的影响下,牡丹江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储蓄存款不断跃增。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入由1978年的120元增加到16896元,是1978年的140.8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30569元,是1978年的81.5倍,年均增长11.9%;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由1978年的705元增加到52769元,是1978年的74.8倍,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36303元,是1978年的981.2倍,年均增长19.3%。

  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4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升级,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中期的“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目前的“手机、电脑、汽车”,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降低29.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7%,比1985年降低28.7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3.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7.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9.4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6.9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19.5辆和16.7辆;家用电脑拥有量分别为79台、45.6台,是2000年的15.8倍和45.6倍;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225.8部和226.5部,是2000年的14.1倍和113.3倍。

  1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牡丹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40年来,牡丹江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尤其十八大以来,牡丹江加快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力,围绕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拓展覆盖广度、提升科技内涵、增强发展实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共有59项科技成果,成果应用率86.1%;累计建成众创空间63个(国家级2个、省级21个)、孵化载体65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8家,培育科技型企业594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体系逐步完善。40年来,牡丹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八大以来,牡丹江深入贯彻“深化改革、内涵驱动、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覆盖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2017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4.9亿元,是1995年的11.5倍;拥有幼儿园393所,小学103所,普通中学10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高等院校7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99%;初中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5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

  文化事业逐步繁荣。40年来,牡丹江依托几千年传承、积淀和发展形成的莺歌岭文化、渤海国文化、宁古塔文化、流人文化、闯关东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北大荒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百年对俄交流文化等文化体系和脉络,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动漫、艺术创作、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八大以来,牡丹江通过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5个;广播覆盖率达到99.2%,电视覆盖率达到99.8%,分别比1981年提高43.6、39.8个百分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有率达到100%。在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牡丹江向泛娱乐文化产业率先发力,与上海阅文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当原创网络文学全国总部落户牡丹江,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网络文学创意发展中心——牡丹江古道传媒,成功举办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牡丹江)峰会,获批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40年来,牡丹江不断完善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卫生发展方式、医疗服务体制、行业管理机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资源调整,提高资源效益,卫生发展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86家,是1978年的1.6倍,其中医院77所,卫生院60个,妇幼保健院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84万张,是1978年的2.6倍;卫生技术人员22417人,是1978年的2.5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756人、注册护士8388人,分别是1978年的1.8、4.3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57.2张,比1978年增加25.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7.2人,比1978年增加45.9人。

  体育事业成果丰硕。40年来,尤其《体育法》颁布以来,牡丹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近几年,牡丹江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力办好体育赛事,扩展体育培训内容,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强化体育公共服务,扩大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促进了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跆拳道、太极拳、瑜伽、轮滑、乒乓球、围棋等体育运动项目得到快速推广和普及,运动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全民健身运动呈现出“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全年不断线”的良好局面。2017年,牡丹江市区拥有休闲健身场所101处,标准台球厅6家,游泳馆7家,乒乓球馆12家,滑雪场3家,健身房16家,跆拳道馆6家,有效推动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全市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8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到4万多人次;竞技体育获国内外大赛金牌17枚;连续3年承办的“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被评为“黑龙江省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跻身“2017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榜单前百名。

  三、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铸就了牡丹江的辉煌。回首40年历程,牡丹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牡丹江市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牡丹江的奋斗目标: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落实“七大战略”,坚决打好“六个攻坚战”,积极助推“六个强省”建设,着力打好我市开发开放、旅游升级、城市升级“三大战役”,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持续稳步发展。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牡丹江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治理水平、文化软实力、党的建设水平、社会和生态文明程度全部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建成产业高地、创新新都、开放名市、森林雪乡、幸福家园、清风雪城。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牡丹江。使牡丹江成为一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国际现代山水森林城市和北国风光生态旅游胜地。

  面对新的奋斗目标,牡丹江人民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牡丹江必将如期完成既定任务,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