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取得新突破 健康产业迎来大发展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10-22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卫生与健康事业持续加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深化医改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中心工作,抓机遇、乘大势,抓改革、谋发展,抓创新、办实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的75.32岁提高到76.6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3.40/10万降为9.76/10万,婴儿死亡率从8.82‰降为5.4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中部地区。
一、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现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省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多、健康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的时期,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更加注重供给能力的提升。
(一)着力增加供给总量。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确保卫生资源总量持续较快增长。一是全省医疗机构总数量稳中有升,结构更趋合理。全省医疗机构数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民营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完成整合,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更加严格、规范、科学。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323家,是1978年(5940家)的6.2倍,是2007年的3.3倍。其中:医院976家(公立医院413家,民营医院56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742家(卫生院116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73家,村卫生室24633家,诊所、门诊部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7774家),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37家。二是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稳中有升,素质持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省卫生计生人员总数51.04万人,是1978年(17.84万人)的2.9倍,是2007年(27.79万人)的1.8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76万人,是1978年(5.82万人)的2.5倍,是2007年(9.2万人)的1. 6倍;注册护士18.43万人,是1978年(2.24万人)的8.2倍, 是2007年(7.7万人)的2.4倍。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07年的1.48人增加到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07年1.27人增加到3.13人,夯实了保障人民健康坚实基础。三是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稳中有升,布局更加合理。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7.53万张,是1978年(11.52万张)的3.3倍,是2007年(15.06万张)的2.5倍。其中医院床位26.95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1.51万张,卫生院床位7.42万张。全省每千人口床位数由2007年的2.48张增加到2017年的6.36张。
(二)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共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98个,建设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300个和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300个;全力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等薄弱科室建设;连续三年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出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日间手术等30多项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三)着力丰富供给要素。全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加强医工协同,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进入一批高水平医院应用,DR等设备在基层逐步推广。注重医教协同,实施“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两名院士,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养、特岗计划、乡村医生免费定向培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39万多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由47项精简至13项;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增加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类别等,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四)着力调整结构。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各级财政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四化”乡镇卫生院和“五化”村卫生室建设,显著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实现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推动了城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坚持预防为主,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制定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规划,开展经性途径艾滋病防治、结核病分级诊疗、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落实血吸虫传染源管控措施,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构建了水陆空一体化卫生应急体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新发、突发疫情,圆满完成了“东方之星”客轮翻沉、98+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任务;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强化食源性疾病救治,维护了群众饮食安全。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了39个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全省共建设1238个国医堂、91个名医堂、93个中医养生堂和284个知名中医工作室。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诊疗人次由1095万增加到2135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整理民间样方4772套;2人被评为“国医大师”,2人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中医药服务更加走近群众身边。坚持发展社会办医。推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支持民营医院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健康服务。全省民营医院数量占比超过55%,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
二、医改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
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医改由易到难渐次突破、蹄急步稳不断深化。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增强医改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各市、县党政一把手担任医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省形成了抓医改前所未有的强大力度。
(二)不断完善顶层政策制度设计。将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突出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了60多个重大政策文件和近260个配套政策,初步实现了医改立柱架梁的阶段性目标。
(三)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医改责任分工制度,对年度医改工作实行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制度,实行医改任务部门联系点制度。坚持试点推进制度,鼓励基层创新,涌现出以宜昌、枝江、当阳、钟祥等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典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督查督办制度,出台进一步加强医改督查的意见,制定年度医改任务督查清单,提高改革的执行力。实施经验推广制度,省委印发推广深化医改经验强化“三医”联动的意见,总结提炼基层首创的好经验,向全省推广。
(四)全力推动重点工作。全省紧紧围绕五项制度建设,坚持“三医”联动,推动医改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单项突破转向综合推进。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发展5种形式的医联体,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全省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85%左右。稳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组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公立医院自主经营权,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2016年,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医保待遇;2017年,建立了“管理体制、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七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框架体系,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医疗保障网,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6.5%;2017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606.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省大力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改革,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建立短缺药品监测系统,着力加强低价药、孤儿药、儿童药等临床易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创新综合监管制度,率先在全国启用医疗服务智能监管信息系统,对医生诊疗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五年来医改的扎实推进,群众改革获得感显著增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到30%左右,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
三、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一)健康湖北建设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全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颁布实施《“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提出十大健康行动;将健康湖北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全社会关注健康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改革创新趟出新路径。结合省情,全省明确了“一体两翼”总体思想并一以贯之,提出了“两控四改”重点任务并坚定推进。一是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分级量化标准、分类公示、督导巡查、约谈问责、规范诊疗行为、推广大数据监控和智能化监管等手段,综合施策、挥刀向内,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降至10%左右。二是严控药品虚高价格,改革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变“招标准入”为“采购准入”,推行采购“两票制”,带量采购药价降幅达25%左右。三是改革基本医疗服务模式,试点推进采取制定基本技术、基本药物、基本设备配备标准,实施按病种付费,严格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试点地区基本医疗病种覆盖了90%的常见病、多发病,住院患者人均自付费用降到20%以内。四是改革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推广黄陂经验,落实医防结合,加强健康高危因素干预,实施慢病综合管理,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试点地区人均住院费用下降3.2%,高血压、糖尿病的费用分别下降16.3%、17.7%。五是改革诊疗服务协作体系,全面推广枝江医共体建设、当阳互联网+分级诊疗经验,推动医共体内人才、资源柔性流动,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实施医保资金结余留用、自主分配政策,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六是改革基本生育服务模式,由局部试点到全面覆盖,顺应了群众生育意愿。“两控四改”的创新探索,有力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痛点问题,走出了湖北特色改革发展道路。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整体大幅提升。3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着力解决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迅速科学有力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诺如病毒等突发传染病;13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41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9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深入开展第一类疫苗异常反应保险试点;14个城市、11个县城、2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
(四)基层卫生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全省扎实推进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80家薄弱乡镇卫生院及100家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完成9000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收获丰硕成果,加强全科医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乡村医生免费培养工作。扎实开展医教协同和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联通。
(五)健康惠民举措成效明显。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扩大到14类48项,服务的公平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妥推进,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健全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更好地保障了妇女儿童健康权益。通过增加诊室、充实增强力量等手段,有效缓解了儿科看病难问题。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建立“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惠民措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较去年减少29.33%。
(六)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再上新台阶。全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战略部署,实现了“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的历史性转折。深入推进计生改革,提出人文计生、服务计生、法治计生、智慧计生“四个计生”的改革思路,大力推进服务管理转型。针对两孩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的新形势,优化整合妇幼资源,增强产科、儿科力量,保障母婴安全;全面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取消二孩生育审批,全面取消纸制婚育证明,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承诺制,全面取消各项前置条件,将户口登记与计划生育彻底脱钩;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全省所有高铁、机场均建立了母婴室,其他公共场所母婴室设施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健全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关怀“四位一体”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政策体系,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促进了计划生育家庭发展。
(七)“全面两孩”政策红利持续显现。2017年全省二孩出生人口38.76万人,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9.8%。为满足群众生育意愿,全省全面推开基本生育免费服务,2017年共为孕产妇和儿童提供基本生育全程免费服务250多万人次,对符合政策的住院分娩对象给予1000~3000元的生育补助,全年为50多万生育对象落实补助资金近4亿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管理网络,确保群众生得好、生得健康。